移風易俗 健康祭掃??
清明將至,哀思漸濃。自古以來,國人通過“上墳”的方式來寄托哀思,緬懷已逝親人。傳統的祭掃方式是焚燒紙錢、敬獻花圈、燃放鞭炮。這個過程,離不開“火”。傳統祭掃雖然疏緩了緬懷者的傷感和思念,殊不知這種行為滋生了火災隱患和環境污染。歷年來,因燃燒紙錢引發的森林火災屢禁不止。逝者已逝,如果因緬懷亡人給活著的人帶來危險,豈不是得不償失?況且,目前正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為了自身安全,要盡量少去公墓等人員聚集的場所。
寄托哀思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種,例如寫懷念文字,可以制作思念卡片,甚至可以播放一首親人熟悉的歌曲。也可以建立親屬微信群,在群內追憶親人的過往、分享親人的照片和視頻。還可以建立網上公墓,在網上獻祭鮮花,寫網上寄語,開展網上追悼。甚至可以請公墓工作人員代為清掃墓碑,代為敬獻鮮花,代為鞠躬致敬。如此一來,既寄托了哀思,又確保了綠色、環保和安全。這種祭掃方式,既尊重了生命,又是對宿州市文明創建活動的貢獻。同時要增強防火意識,做到安全祭祀。我們要切實增強安全意識,嚴格遵守防火規定,禁止在公墓、墳頭、街頭、社 區、林地等處使用明火焚燒祭祀用品和燃放鞭炮、亂扔煙頭,自覺保護環境,堅決防止山林火災等不安全隱患發生。
無論何種方式的祭掃,無非是為了安慰活著的人的內心。為了減輕對親人的思念,也為了減少對親人活著時未盡其事的愧疚。逝者已逝,再去“亡羊補牢”,為時已晚。最好的做法是善待親人、孝敬父母、尊重英雄、崇尚公平和正義。這樣,才不會對過去的做法追悔莫及,不會產生“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不用再去采取不當的祭掃來安撫不安的靈魂。
文明祭掃,人人有責。辭別草長鶯飛、萬物復蘇的陽春三月,我們將迎來“清娥畫扇中,春樹郁金紅”的清明。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移風易俗,共創文明健康安全祭掃新風。
嚴防聚集 安全祭掃??
清明將至。因為疫情,今年的清明節注定不同于以往。雖然國內疫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但國外疫情正在爆發蔓延,輸入病例持續增加,疫情風險依然存在,所以疫情防控仍不可掉以輕心。鑒于這種形勢,今年的清明更要注意安全。經歷了這場疫情大考,我們更要努力,過一個文明平安的清明節。
祭掃是清明節的主要內容,那么,文明、平安就主要體現在清明祭掃上。前不久,國家民政部辦公廳就做好2020年清明祭掃發出通知,倡導綠色文明安全的祭掃方式,提出了“控流量、防聚集、強保護、保安全”的明確要求,為規范祭掃行為,過一個文明平安的清明節提供了指南。
過文明平安的清明節需要宣傳引導到位。改變傳統的陳規陋習,需要強化宣傳引導,特別是在今年這種特殊的情況下,更需要加大宣傳引導的力度。只有通過宣傳引導,才能使廣大群眾知曉文明平安的重要性,積極主動地按照要求行事,避免不良風俗習慣的影響,改變不文明、不安全的行為。以往大量的事實尤其是這場抗疫阻擊戰充分證明,只要正確引導,講清利害,群眾是能夠理解和支持政府決策的,并且能夠按照政府的要求去做。因此,在清明節前,要調動社區、鄉村、媒體等多方面的力量,對城鄉居民加強宣傳引導。
過文明平安的清明節需要思想認識到位。過一個文明平安的清明節,這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社會安定的需要,也是生活幸福甚至生命財產安全的需要?v觀多年來的清明祭掃,可謂安全事故不斷:因焚燒紙錢引發的森林火災,因驅車祭掃導致的交通事故,因燃放煙花爆竹造成的環境污染……不文明、不適當的祭掃行為釀成了太多的悲劇。今年,因為疫情尚未結束,潛在的風險更大。對此,人們應該有清醒地認識。只有思想認識到位,牢固樹立文明、平安的理念,才能有效規避風險,避免災禍發生,打造節日的祥和與安寧。
過文明平安的清明節需要行為規范到位。規范行為是平安的保證,也是文明的彰顯。對于清明節而言,最關鍵的是規范祭掃行為。倡導綠色文明安全祭掃方式,禁止攜帶煙花爆竹、紙錢冥器進入墓葬區域,禁止在道路、社區、廣場、綠地等公共場所及野外擺放或焚燒祭祀用品。大力提倡采用網絡祭掃、遠程告別、家庭微信群、網上時空信箱、微視頻、居家追思、制作思念卡、書寫寄語、寫心靈家書、立逝者傳記、講先人故事等新型祭掃方式進行文明祭奠,提倡以敬獻鮮花、植樹祭奠等綠色低碳方式開展祭掃活動。綠色文明的祭掃方式,不僅可以有效防止火災、交通事故及環境污染,而且可以有效降低疫情感染風險,防止疫情反彈。
過文明平安的清明節需要監督保障到位。文明安全祭掃僅僅停留在倡導層面還是不夠的,為了真正落實“控流量、防聚集、強保護、保安全”的要求,必須明確主體責任,加強監督檢查,建立約束機制,提供法紀保障。在城區,充分發揮城管、交警的職能作用;在農村,充分發揮鄉鎮黨委政府和村兩委的作用,確保監管到位。比如,要求殯葬服務機構實行預約祭掃,采取限流措施;公墓管理單位組織工作人員為安葬在陵園內的逝者舉行集體祭掃儀式;加強野外祭掃用火管理,交通疏導現場秩序維護等,嚴防火災和交通事故等,所有這些,都需要公安、民政部門等監管到位。對于農村地區的祭掃加強管理,安排專人隨守,引導群眾分時錯峰祭掃,需要農村干部履職盡責。只有監管保障到位,才不至于造成安全事故,才會有清明的文明與平安。
眼下,正值復工復產的重要時段,必須提高警惕,嚴防各類事故的發生,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理性追思 環保祭掃??
雪融春暖清明時,一花一樹寄哀思。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即將到來,清明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是人們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同時也是一個重要的節氣。每逢清明時節,人們都會走出家門,在踏青郊游中呼吸清新空氣,感受春意盎然。
按照以往經驗,清明祭掃高峰期,公墓、陵園等地都會成為人員聚集地。不過,今年的清明不同以往,目前正值疫情防控的關鍵期。雖然整體形勢向好,但防控任務依然艱巨復雜,各地面臨著輸入性傳染風險仍然很高,越是在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果的時候,越是要保持頭腦清醒,慎終如始。既要滿足市民祭掃的需要,又須鞏固來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集體公祭、現場祭掃、結伴出游顯然不合時宜,人員聚集扎堆就意味著病毒擴散或交叉感染的風險加大。從疫情防控角度出發,更希望看到的是人員不聚集、不扎堆,希望人們盡量不前往現場祭掃,乃至于勸導身在外地的親人不返鄉祭掃。因此,各地相關部門紛紛發出倡議,鼓勵和倡導人們以更加文明、安全、環保的方式來緬懷先烈、追思先人。
事實上,傳統習俗不是一成不變的,都是隨著社會的進步而不斷演化、更新,以更加適應現代生活。千百年來,我們祭奠的方式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變化。從最初的“三牲四果”、“香燭紙錢”、墓地獻花、到今天的網上祭奠,無論形式如何變化,但清明禮敬親人、寄托哀思的核心精神一直沒變。
心祭重于形祭,緬懷先人重在心意。近年來,我們國家一直在提倡文明祭掃新風尚,除了倡導不講排場、不比闊氣,不在道路、廣場、田野、林區等場所焚燒香燭紙錢等,網上祭掃是較受推崇的一種新方式。借助網絡平臺,給先人點上一支蠟燭、獻上一束鮮花、寫上一段寄語、制作一張思念卡片,這些都可以追憶過去表達思念。祭掃先人,最根本的是表達自己的真心,懂得感恩、不忘根本。真心到了,在哪里、以什么形式祭掃真的不重要。
在疫情防控即將勝利的時刻,為避免人群外出聚集,網上祭掃這種文明環保的祭掃方式被推到了優先選項,這恰恰也是我們改變固有觀念、大力踐行新時代文明生活風尚的好時機。踐行文明低碳祭掃,符合時代發展新趨勢,契合生態文明新要求,更是一種對疫情防控負責任的態度和行為。
令人欣慰的是,隨著宿州市移風易俗工作的深入推進,文明祭掃的大力倡導,網絡祭掃等新方式得到越來越多人的接受。當前,在宿州市很多地方,廣大群眾作為參與主體,主動轉變傳統祭掃觀念,摒棄陳規陋習,樹立文明祭掃新風尚,自覺通過網絡、微信、廣播等平臺,開展網上祭祀、“云”祭掃來緬懷追思先人,用實際行動支持宿州市的防疫抗疫工作。
春暖花開,疫魔未散。我們每個人應樹立科學文明節儉的祭奠風尚,實行文明祭掃、理性追思,努力營造文明、環保、節儉、安全的良好祭祀氛圍。